单轴粉尘加湿搅拌机·演兵场7月21日报道:据央视《军事报道》披露,第73集团军某陆航旅连日来组织所属多型直升机分队,在闽南某海域展开跨昼夜实弹射击演练。从报道画面来看,此次演练的强度非常高,连“老兵”直-9WA也“披甲上阵”。
《军事报道》画面显示,多型满载弹药的武装直升机依次升空,采取海上低空突防的方式向任务区域机动。抵近目标区域,飞行员自主规划攻击航线、自主选择射击弹种展开攻击。整个突防突击演习的主角依旧是吨位更大、性能更先进的直-10武装直升机,在整场演习中遂行了对海面、岛礁、空中等目标打击任务。演习中,直-10从机炮到空地导弹,再到空空导弹等机载武器全部应用,令人大呼过瘾。
这次实弹射击,该部队改变以往一个架次只搭载一种弹药、攻击一种靶标的训练方式,改为直升机挂载多种弹型,对多型靶标进行精准摧毁,不断增加训练难度。例如某次进攻中,直-10精准锁定目标,空地导弹呼啸而出,准确命中数公里外的岛上靶标。随后,飞行员迅速调整直升机姿态,采取平飞攻击的方式,发射数枚火箭弹精准命中海上靶标。
插板阀报道演练中,该部还针对如何提高火箭弹等非制导武器打击效果展开专攻精练,射手通过尝试不同瞄准情况、不同打击时机、不同飞行姿态和不同射击角度等方法实施攻击,收集了大量实战数据。报道画面中,直-9WA武装直升机就在演练中承担了大量的火箭发射任务。
提及直-9武装直升机,顾名思义,该机属于直-9系列直升机的武装直升机改进型:共有直-9W、直-9WA和侦察型直-9WZ三种型号,在中国首款专业武装直升机武直-10服役之前,3款直-9武装型一直支撑着解放军陆航部队的发展和转型。
在2000年举行的第三届珠海航展上,中国陆航部队的直-9W首次在国际性航展上进行了飞行表演。作为第一款在直-9平台上发展出来的武装直升机,最标志的特征就是在于采用了一个穿越座舱的直梁型挂梁,可用于挂载反坦克导弹、火箭弹和航炮。
然而,“急就章”的直-9W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。直-9W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,且存在航程有限、航电系统相对落后、人机界面不够友好、载弹量有限且武器射程有限等问题,极大地影响了部队整体作战性能的发挥。
在本世纪初,针对直-9W的后续技术改进立项工作就开始了,这也就有了前文提及的直-9WA。从外观上看,直-9WA较直-9W最大的区别有两处,一个是机头修型并安装了搜索设备,另一个武器挂梁从直梁变成了弯梁。
直-9WA机头处的搜索设备配有白光、热成像、激光等多个探测设备,可以实现昼夜观瞄,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超低空执行复杂作战的能力,首次赋予国产武直全天候执行作战的能力;不穿透机舱的弯梁式武器挂梁,与老型号的扁担式相比,具有挂弹多、拆卸方便的优点,保留了一定的运输能力(实际使用率不高)。
例如在此次演练中,直-9WA两侧弯梁两侧各挂了一个7联装的90毫米火箭发射器,总备弹14枚。该机武器选择范围较大,可以挂载8枚天燕-90空空导弹或8枚红箭-8/E空地导弹,挂2门23毫米航炮时每门航炮备弹240发,挂2具12.7毫米机枪吊舱时每舱备弹1000发,挂57毫米火箭发射器时备弹36枚。
虽然综合作战效能基本达到了同级日本OH-1和A-129武装直升机的水平,但由于直-9WA并非专业的武装直升机平台,采用了并列双座座舱的传统结构布局,存在机体投影面积较大和飞行性能较弱的缺陷。尤其是前向被弹面高、机体框架规格大、机身结构重量高和防护效能差的问题,使直-9WA的战场生存能力不够,较大的机体重量和阻力也间接影响了飞行性能。
如今,直-9系列发展出了专业武直版本的武直-19。从四叶螺旋桨、尾部结构和涵道尾桨等部分看出这该机与直-9平的关系,但由于采用了串联双座的典型武装直升机座舱布局,相较于直-9减少了正面投影面积,飞行性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。同时,武直-19采用了固定起落架,增加抗坠毁能力。
在演练的夜间打击阶段,该部队利用红外识别装置搜寻目标,采取平飞、悬停等方式对目标实施打击。期间,具备夜战能力的直-9WA也现身其中,还释放干扰弹,实战意味极强。